推荐阅读
通讯: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疫情期...

随着古筝琴声响起,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教室中传出《但愿人长久》的悠扬旋律;在绘画班教室里,学员们则以菊花、月饼、螃蟹等具有浓郁秋意的主题作画。 随着马来西亚国内新

更多消费
调查:约六成英国成年人遭遇“账...

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21日说,它调查英国家庭财务状况后发现,受食品和燃料价格飞涨影响,英国成年人中约60%、即近3200万人认为支付账单是个沉重负担或至

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生活 > 正文

河南开封示范区:畅通城乡要素循环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

日期: 2022-10-21 15:32:49    来源: 光明日报客户端   
分享到:

河南省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(以下简称示范区)地处河南省会郑州和“八朝古都”开封老城区之间,是典型“一头连城市,一头连乡村”的城乡结合体。

  示范区属于平原地貌,最早是一片“鸟不落”的黄沙地,随着郑州和开封一体化发展,承接了大量的城市功能转移和产业转移,城镇化率由原先不足20%提升到85.14%,2021年三产产业比例为1.8:31.2:67.0,二产产值增速全市第一。

  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高效城镇化的关键。示范区围绕发展“近郊型”特色农业服务城市需求,提质先进制造业以工补农,壮大各类服务业促增收为主路径,加快城乡产业融合互补。

  加大“三农”投入,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示范区基本完成“村改居、乡改办”工作,仅剩水稻乡、杏花营街道、杏花营农场内的37个“涉农”社区仍保持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,依然高度重视“三农”工作,截至2022年8月底,“三农”领域财政资金投入较2021、2020年全年同比增长25%、106%,有效保障了“三农”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。示范区国土“三调”后基本农田仅剩3.7万余亩,近几年聚焦“近郊型”城市特点,围绕大力发展集生产、休闲、娱乐、教育、养生等集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,努力打造“一村一品”特色农业格局。其中,双河铺社区建成开封八斗生态农庄,种植菜薹直供香港;张湾社区种植玫瑰,生产食用酱、花茶、纯露等产品,形成“网红”打卡地;贺砦社区培育出“汴玉”牌西瓜3大系列40多个品种;枣林社区规模种植红紫薯供不应求;马砦社区发展高效农业大棚,实现红龙果、番石榴等“南果北种”,推广观赏鹦鹉养殖,带动群众增收;花西社区建成占地1400余亩的中国菊园生态旅游景区,美丽开封菊花鲜花毯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
  强化“以工补农”,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。示范区处在“郑开同城化”发展的主轴上,目前,形成汽车及零部件、现代物流、装备制造、农副产品深加工、生物医药、新型材料“2+2+2”产业体系,拥有奇瑞汽车、中联重科、韵达物流、中通物流、益海嘉里、奔腾激光等多个国内行业龙头,有效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,不断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,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,2022年上半年,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一,招商引资综合排名全市第一,“以工补农”根基不断夯实。聚焦国家粮食安全,联合河南大学三亚研究院所,建设中原生物技术研究院,设置河南大学三亚研究院分院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河南分中心、河南大学现代育种与绿色农业研发中心等8个重要科研机构,攻关突破国家粮食育种方面“卡脖子”技术,打造河南-海南种业科技创新联动体系。

  多渠道促增收,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。示范区是疏解开封老城区功能的重要依托,随着大量的行政、学校、医院、工厂、企业等单位迁入,有效带动了示范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,带来大量就业机会,因此就业是提升居民收入重要途径。示范区牢牢把握“稳就业、保就业”的工作总基调,扎实开展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行动,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加快等级认定评价机构企业建设,增加居民就业能力;定期开展“百日千万”、“迎春送暖、稳岗留工”等现场招聘活动,线上招聘信息做到日发布、周更新;充分发挥社区就业精准服务和兜底作用,社区智能就业信息查询、咨询端口全覆盖,动态开展“零就业家庭”清零行动。近三年来,示范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%以下,远低于4.5%以下的省定控制目标。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,因地制宜、精准引导,逐步形成以种植业、土地流转、房屋租赁、公共设施维护等多种收入途径,55个有集体经济收入的社区全部达到5万元/年以上,稳步构建以福利分红、就近就业、“合作社+农户”等多种利益链接机制,有效促进群众增收。2021年示范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.08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.42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。

 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。目前示范区全域实现硬化道路“村村通”,集中供水、供电、供气、“5G”信号全覆盖,实施涉农地区清洁取暖“双替代”改造,荣获河南省“双替代”供暖先进集体,基本实现居住点供暖全覆盖。近几年,示范区聚焦群众更高生活水平需求,抢抓郑开同城化发展战略,全面发力城乡公共服务品质升级、互联互通。

  交通互通。以畅通城乡道路为重点,高标准完成金明大道北延、西干渠通行系统、省道S312(沿黄公路)、国道G230黄河大桥等沿黄重大交通工程,打通二十二大街、十九大街、陇海二路、陇海三路等一批“断头路”,有效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。以融入郑州都市圈为重点,连霍高速、郑民高速、郑开物流通道、开港大道等7条通道直通郑州和新郑国际机场,建成郑徐高铁开封北站和郑开城际铁路宋城路、运粮河等站点,直达郑州地铁,启动了郑开快速路改造,实现了郑开高速公路免费通行,形成郑汴港“半小时”通勤圈。

  教育公平。实施教育设施提质扩容,近两年来投资约16亿元,新改扩建学校、幼儿园16所,完成农村学校建设项目5个,新增学位1.5万余个。着力实施集团化办学,组建6个教育集团,推进校长教师轮岗制度,2022年城乡教师交流112人、校长(书记)交流7人,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,缩小城乡教育差距。成功引入河南省实验小学,推行课程互选、名教师互聘、校外拓展互联,打造出“郑开教育同城”典范,周边班村、史砦等涉农社区学生,家门口享受全省顶尖教育资源。

  养老医疗均衡。围绕城乡居民养老、医疗政策和资源均等化享受,建成养老服务中心106个,区、乡、社区“三级”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,城乡居民参保征缴完成率始终保持在100%以上,全域实行“一站式一窗口一单制”即时结算服务,管理各类医疗机构267个,乡级卫生院、涉农社区卫生室全覆盖。特别是立足中医药传承创新,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乡镇卫生院均建成中医馆,建设开封市中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暨自贸区医院,布局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、国家内分泌区域诊疗中心、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六大板块,成功入选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库。

  “下一步,我们将坚持规划引领,以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(区)为目标,打造‘郑汴兰’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核心支撑,同时坚持以郑开同城化为标尺、文明城市为统领,加快推进城市老旧小区规范提升、城中村改造安置、产业集聚区‘腾笼换鸟’,依托国家级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、中国(河南)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、开封综合保税区三大外向型平台,提升德国汉堡、阿联酋迪拜、拉脱维亚里加等地区设立18个海外仓带货能力,申建全国农业对外合作‘两区’,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,为示范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。”河南开封示范区党工委书记肖文兴如是说。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胜昔)


更多名医
更多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