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随着古筝琴声响起,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教室中传出《但愿人长久》的悠扬旋律;在绘画班教室里,学员们则以菊花、月饼、螃蟹等具有浓郁秋意的主题作画。 随着马来西亚国内新

在刚刚过去的国庆档,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、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、舞绘《千里江山图》等多部现象级舞剧在各地登台上演,呈现出一票难求的热闹景象。这一幕只是一个缩影,

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(人民时评)
日期: 2022-09-05 10:59:15 来源: 人民日报夺取秋粮丰收,依然有一场硬仗要打,容不得丝毫懈怠
初秋时节,山河锦绣,大地期待着又一季的丰收。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,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未雨绸缪,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”“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,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”。
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,是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,也是今年“三农”工作的底线任务之一。全年粮食生产,分为夏粮早稻秋粮三季。目前看,前两季已经丰收到手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我国夏粮产量2948亿斤,比上年增加28.7亿斤,增长1.0%;早稻总产量562.5亿斤,比2021年增加2.1亿斤,增长0.4%。在全球疫情扩散蔓延、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,我国夏粮丰收、早稻稳产,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,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再过一段时间,全国秋粮将陆续进入收获期。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/4,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。稳住秋粮,对于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意义重大。当前,正值秋熟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。总体来看,夺取秋粮丰收,既存在有利条件,也面临不小挑战。有利因素在于,今年秋粮播种面积超过13亿亩,比上年有所增加;面积稳了,产量基础就有了。挑战在于,7月下旬以来,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、影响范围最广、平均强度最大的高温少雨天气,旱情快速发展,农业抗旱减灾形势严峻。前不久,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:“当前,一些地方遇到严重干旱,要切实做好抗旱工作。”夺取秋粮丰收,依然有一场硬仗要打,容不得丝毫懈怠。
粮食稳产丰产,需要“政策实”“人努力”“天帮忙”。当天公不作美时,惟有更加主动作为,方能迎来丰收。为支持各地做好抗旱救灾、秋粮防灾稳产等工作,财政部紧急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00亿元;为精细搞好科学抗灾保秋粮指导服务,农业农村部包省包片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深入一线;立足减损就是增产,受灾地区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,最大限度扩大灌溉面积,保障农作物灌溉用水……当前正值粮食生产关键时期,各地区各部门从来之不易的夏粮丰收中汲取抗灾经验、坚定稳产信心,同时坚持底线思维,扎扎实实、环环紧扣做好各项防灾减灾工作。努力提高防灾减灾的精准性、有效性、科学性,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,尽量做到重灾区少减产、轻灾区能稳产、无灾区多增产,必将助力全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。
应当看到,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,今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,极端天气可能给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。近年来,我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和机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,但短板依然存在。比如,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54%,不少农田依然是“望天收”。着眼长远,应从构建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、全面提升防灾减灾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,深入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,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,加快培育抗旱性强抗病性好的优良品种等,进一步增强农业和粮食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性。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从“看天吃饭”到“知天而作”的转变,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坚实,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(朱隽)
- 走进诗集《一百零一片红叶》读书会
- 开拓探索多元题材,丰富提升儿童剧创作
- 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阵容
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-著...
刘广才先生是郑板桥书画艺术的传承人。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市(郑板桥故里)。硕士研究生毕于南京大学企业管理与战略专业,书画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系高研班。现担任全国
- 消除政策堵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
- 光影互动 文化互鉴 共享未来 中英文化I...
- “拟《史记》”批评与《史记》的经典化
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生活
宋代的著名文人往往集官僚、学者与文学家于一身,举其荦荦大者,就有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宋祁、晏殊、王安石、苏轼、范成大、陆游等等,若要举出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,无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