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随着古筝琴声响起,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教室中传出《但愿人长久》的悠扬旋律;在绘画班教室里,学员们则以菊花、月饼、螃蟹等具有浓郁秋意的主题作画。 随着马来西亚国内新

在刚刚过去的国庆档,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、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、舞绘《千里江山图》等多部现象级舞剧在各地登台上演,呈现出一票难求的热闹景象。这一幕只是一个缩影,

“文化+科技”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
日期: 2022-08-18 16:26:43 来源: 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作者:蔡杨 龚波(分别系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、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,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办公室副主任、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)
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”、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》,到近日中国科协、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意见,联合开展“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”,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民、营造乡村创新创业创造氛围——可以看到,在政策支持下,文化和科技正作为给乡村振兴提质提速的两种路径手段,联结起多要素、多链条、多价值,以文化引领乡村发展,以科技驱动产业振兴。乡村文化振兴也需要插上科技的“翅膀”,乡村科技创新也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土壤和基因。
务农重本,国之大纲。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,“三农”工作重心实现了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,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。所以,新征程新赶考之路上,乡村振兴必须创新理念和机制路径,用“文化+科技”双轮驱动,跑出新时代加速度。
“文化+科技”双轮驱动需要精准落点、点面结合,在心怀全局战略的同时抓住“最要害点”,形成系统共促的倍增态势。要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严格管控“非粮化”,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底线,高标准推进农田建设,都需要科学知识、科学方法;同时,更需要创新现代科学和技术,突破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、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,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。葳蕤的田园风光、浓郁的乡土风情和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,加上现代粮经饲统筹、农林牧渔协调,让发展现代畜牧业,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,推动农业绿色转型,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,都成为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。此外,网络化、数字化技术亦能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。通过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打造乡村文化产业,如乡村旅游、民宿、文创、生态产业园等,或以直播带货、电商等线上平台为乡村旅游线路制定、农土特产购买甚至田园风光虚拟观赏提供便捷渠道,都将成为农民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。
“文化+科技”双轮驱动需要科学应“时”,因时而动。必须充分尊重乡村生产发展的时令特征,农忙时,重时点,抢时机,科学应时、与时俱进。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不仅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,更寓意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,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。这对新时代乡村文化如何增强自信、更具活力,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助力产业振兴都有启示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,文化和科技这两轮驱动一定要重时效抓时点,不误时不抢时,有机衔接,协同促进,形成同向同行的整体合力,共同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。
“文化+科技”双轮驱动需要赋“能”有道,蓄势进发。这就要求文化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形成新的赛道、通道。一是数字赋能时不我待。要全面发挥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推进作用,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,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。《“十四五”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》明确,到2025年,我国行政村5G通达率将达到80%,还要逐步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,发展智慧农业,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等,这些都是数字经济时代赋能乡村各方面振兴、数字引领乡村大变革的重要机遇;二是知识产权蓄能前景广阔。当前,知识产权作为战略性资源和科技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。在乡村振兴领域,农林牧渔业发明专利、地名农副产品商标、植物新品种及种业核心技术、非遗项目都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,对乡村文化振兴、农业相关产业创新发展都起着重要支撑作用,所以要依法加大这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利用,以更好的蓄能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;三是文化科技人才储能更需不拘一格。乡村振兴,关键还在人。没有人,振兴就是句空话。要下大力气引人聚才,推动人才下沉、科技下乡、服务“三农”,用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人才引进;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、本领过硬,引得来留得住的乡村振兴人才和干部队伍,吸引各类人才在广阔乡村建功立业。要激发广大新型农民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共同建设农业基础稳固、农村和谐稳定、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。
总之,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,用科技创新点亮乡村振兴新路子。现代科学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,用科技“牵手”农业,形成了风景独好的后发态势;乡村文化也需要与时俱兴,增强文化自信,以文铸魂润心,使“文化+科技”这双轮叠加驱动,协同发力,共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,合力跑出新速度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2年08月18日 02版)
- 走进诗集《一百零一片红叶》读书会
- 开拓探索多元题材,丰富提升儿童剧创作
- 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阵容
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-著...
刘广才先生是郑板桥书画艺术的传承人。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市(郑板桥故里)。硕士研究生毕于南京大学企业管理与战略专业,书画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系高研班。现担任全国
- 消除政策堵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
- 光影互动 文化互鉴 共享未来 中英文化I...
- “拟《史记》”批评与《史记》的经典化
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生活
宋代的著名文人往往集官僚、学者与文学家于一身,举其荦荦大者,就有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宋祁、晏殊、王安石、苏轼、范成大、陆游等等,若要举出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,无疑